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社会建设文旅“出圈”赋能城市文明转型升级

时间: 2024-04-06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城市是文明的产物,是文明的标志,更是文明的载体和容器。站在文明的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不仅要注重城市建设硬实力的提升,更要重视文化软实力对城市文明的塑造和提升。2023年以来,淄博、哈尔滨、洛阳等城市文旅火爆出圈,热点频现,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使城市的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城市建筑景观得以改善,城市人文风貌向善向好。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思考,如城市需要通过文旅向外界展示什么样的风貌品格,如何避免“昙花一现”,将“网红”转变为“长红”,如何通过文旅让城市文明上升到新的台阶等。

  文脉价值的时代赋新。文化遗址、历史建筑等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结晶,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以科技和创意为引领,为文化遗址、文化建筑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是近年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

  城市景观的特色更新。在旧城改造、城市更新中引入文旅新业态,不仅有助于促进老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也有助于增强老城区的文化吸引力,让老城区释放新活力,改善城市景观。

  生活方式的潮流创新。近年来,citywalk、沉浸式体验、寺庙游等热门文旅项目不断引领城市生活方式的创新,文化旅游新玩法、文旅消费新场景正在引领城市潮流风向标,塑造新的生活方式。

  人文风貌的焕然一新。人文情愫正在成为城市文旅的流量密码,越来越多的人为体验一个城市特有的“烟火味儿”,奔赴一座城。“尔滨”晋升“网红城市”,在于哈尔滨不断打造情绪价值的实现场景,冻梨切盘、私家车免费接送、免费派发红糖水等“掏家底”般的“花式整活”与全城“宠粉”,让来自南方的“小土豆”们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待客和豪爽幽默。网红城市的出现,引发全国各城市对自身综合服务能力和城市人文情怀的关注,城市变得越来越有温度。

  盲目跟风,忽略城市文化底色。城市文明形态的塑造是建立在城市独特文化底蕴基础上的,是地域独特文化、民俗、民情、生活方式与审美、艺术的综合反映。一些城市忽略自身特色,盲目上马主题乐园、古城复建等项目,容易造成千城一面,是对城市自身文化的背叛,潜在的投资经营隐患也不容低估。

  面面俱到,湮没城市文化个性。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积淀,几乎每个城市都不缺历史、不缺故事、不缺人物、不缺文化。但在城市文化品牌打造中如数家珍,名人、名事、名物样样不落下,就会让城市失去个性特色。如某地级市推出“诗经文化、运河文化、渤海文化、医药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等“六大特色文化脉系”;另一个地级市则提出十大历史文化: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磁山考古文化、女娲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边区革命文化。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毫无关联的全面罗列,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并不利于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

  昙花一现,“网红”难转“长红”。6年前,从成都、重庆、西安成为第一代网红城市,长沙紧随其后,其中也不乏理塘这样的冷门选手,再到2023年的淄博、哈尔滨,网红城市层出不穷。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河北、吉林文旅“听劝式”改名,河南、山西文旅深夜更新视频,内蒙古、重庆文旅请来明星代言。但热闹之余也需要一些“冷思考”,网红城市的走红,离不开网络的助力,更源于深挖文旅资源、优化公共服务的持续努力。“流量至上”“眼球经济”背后,需要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接住营销带来的“泼天富贵”。

  赓续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文化IP。文脉是一个城市由历史承续而来的文化主线。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脉,要重视对城市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保护,从中发掘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激活城市逝去的集体记忆,承续历史,以通古今,将过去断续的、片段化的文脉连缀成线,编织成网,交会成体,赋之以魂。对城市历史要素重新梳理、重新选择、重新阐释、重新编码,提炼出城市独有的文化IP。

  丰富业态,打造城市发展新动能。在“万物皆可文旅”的时代,文旅的外延可以扩大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旅与商业融合的文商旅综合体、文旅与工业融合的工业遗产游、文旅与教育融合的研学旅游,到文旅与健康体育融合的冰雪旅游和康养旅游,文旅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用文旅的心态对待城市运营,通过创意创新提升城市各行各业的文化附加值,打造城市文化新空间,可以释放城市发展无限活力。

  主客共建,营造城市文化新生态。城市要以人为本,提升人文关怀,制造情绪价值,让本地居民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温度,让外来游客缓解对未知城市的焦虑,营造更具烟火气、更接地气的友好型城市。共建共享,让本地居民在城市规划中享有发言权和参与权,以主人翁的精神保护和建设自己所在的城市;让外来游客直接参与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资产营造,引导其将自身视为当地文化旅游体验的共同创造者甚至“临时居民”,激发游客更深入的认同感。“无边界城市”将成为城市文明新生态和发展新趋势。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的确权、流通与惠益制度研究”(23YJAZH12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社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