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一心守護那片林海(守望)

时间: 2022-09-13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秋風一起,樹葉開始飄落,這是我們一年中最緊張的時候。”劉軍說,秋天來了,也意味著又一個防火緊要期快到了。“進入防火緊要期,就更得保持高度警惕。”妻子王娟說。

  劉軍、王娟是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月亮山望海樓的瞭望員,負責防火瞭望和資源管護等工作。劉軍在檢查站和望海樓已經值守了24年,其中,兩口子共同值守了18年。他們每天重復一件事——瞭望、報告。正是有像他們一樣的三代塞罕壩人的守護,才創造了奇跡——林場建設60年來,從一片荒漠發展到115萬畝人工林,沒有發生過森林火災。塞罕壩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百萬畝林海成為京津冀的生態屏障,孕育了灤河等水源。

  塞罕壩地處冀蒙交界,緊靠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曾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為阻止風沙南侵,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成立,三代人艱苦奮斗,在沙地南緣“種”出一道綠色長城。

  跟林場很多員工一樣,51歲的劉軍是“林二代”。他1992年進林場上班,1993年開始在檢查站值守,主要任務是防火。1998年,地處偏遠但位置重要的四道溝梁頭檢查站成立,林場為找瞭望員發愁,劉軍主動請纓,身為臨時工的王娟和他一起上崗,一直堅守到2002年。2008年,林場又安排他們到小光頂子“望火樓”,兩人又把“家”搬到山上。

  林場忌“火”,隨著樹苗越長越大,漸漸連成一片海,他們把“望火樓”改稱“望海樓”,塞罕壩有9座人工值守的望海樓,分別處於不同位置的最高點。

  莽莽林海涵養了眾多水源,由於地勢高等原因,壩上一直缺水。2012年,劉軍、王娟夫婦被調到海拔1900米的月亮山望海樓。這裡先后打過3口井,出水都不太好。有一口井打到地下170多米,鑽機都打不動了,也沒能找到穩定水源。

  月亮山望海樓靠防火隊送水,他們隻能先保障做飯、喝水,洗菜、拖地就用雪化的水。這裡有熱水器,一個防火緊要期3個月,劉軍最多洗兩三次澡,“每次都是簡單沖一下。”洗衣機幾乎沒開過,他們把臟衣服攢著,抽空送回家洗。

  “林場火災風險非常大,絲毫不能麻痺大意。”剛上班時,老師傅們經常這樣念叨。上望海樓工作后,劉軍對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林場全年都是防火期,3月15日至6月15日、9月15日至12月15日均屬於防火緊要期,其間9座望海樓需要全天候值守:早上6點起,每15分鐘瞭望、報告1次﹔從21點起,每1小時瞭望、報告1次。

  一天一夜要瞭望、報告60多次。幾天還好說,一個月、三個月、十幾二十幾年,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面對這個問題,劉軍隨手打開手機,鬧鐘設置一長串:15分鐘1次,1個小時1次。“鬧鐘次數太多,手機設置都不夠用了。”打開記錄本,每次報告記錄都寫得工工整整。

  近年來,隨著視頻監控等技術手段的使用,2017年以來,林場把9座望海樓分成3組,輪流值夜班,大家替換休整。劉軍坦言,“現在科技手段先進了,但機器有誤報,還得靠人盯。”

  林場封閉管理,平時很少見到人。兩個人,一座樓。每層樓9級台階,宿舍、瞭望室都隻有20平方米,就是全部的活動空間。

  面對記者,兩人都有點“心不在焉”,眼睛經常向窗外瞄。劉軍說:“平時習慣了,過一會兒就忍不住向外看一下。”王娟接茬:“我倆面對面吃飯,都是繞開對方朝外看。有時回家,眼睛都不知道往哪兒看了。”

  王娟的娘家在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土城子鎮。1995年女兒在土城子出生,后來在那邊上幼兒園。兩地相距400多公裡,兩口子隻能看女兒和老人的照片。看得多了,照片起毛邊,就裝進信封包好。有一次王娟去看女兒,女兒怯生生地往姥姥身后躲,3天以后才認她這個“媽媽”……

  一直到10歲,女兒劉文琪才回到林場所在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兩人沒法照顧,女兒隻能上寄宿學校,假期就住到親戚家。最長的時候,女兒將近兩年沒有見到爸媽。

  每到防火緊要期,他們在山上一待就是3個月,很少參加親戚朋友的婚喪嫁娶等。以前王娟愛說愛笑,喜歡逛街串門,后來下山后整個人很“木”。他們一片心都在山上,全部融入守護那片林海。今年3月8日,他們去石家庄領取全國最美家庭的獎,這是他們第一次到省會。

  近年來,林場先后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土地生命獎”,也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

  “看著小樹慢慢長大,林子一點點變綠,有說不出的高興。”劉軍說,“我們就想一心守好這片林海,直到干不動為止。”

  多次探訪塞罕壩,一直有個困惑:到底是什麼支撐著新一代塞罕壩人甘於寂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苦守護這片林?

  在望海樓瞭望、報告,是一份看似簡單的工作。可是,假如沒有這個崗位,沒有眾多普通的瞭望員,沒有他們無數個日夜的堅守,這片林海的安全難以保証。

  60年,三代人,百萬畝林海,為京津冀等華北地區筑牢生態屏障,也鑄就了塞罕壩精神。栽樹不易,成林更難,守護也絕非簡單的事。劉軍、王娟夫婦只是眾多瞭望員之一。多少年來,他們不斷地重復,默默地守護,最終成就不平凡的堅守。把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簡單,無數個平凡匯聚起來就是“偉大”。這種簡單和平凡背后,是責任、是奉獻,更是一種使命和擔當。

  安居樂業,家穩心安。房子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從來就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大力實施棚戶區改造,不斷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惠及面,推動實現全省人民住有所居,助力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對促進河北省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今日,人民網河北頻道推出《共圓安居夢》系列報道,看這裡的百姓如何共圓安居夢。…

  今年中秋節假日運輸從9月9日開始,至12日結束。 石家庄火車站供圖 人民網石家庄9月9日電 (袁志廣)來自石家庄火車站的消息,今年中秋節假日運輸從9月9日至12日,預計石家庄站全站(含石家庄、石家庄北、石家庄東,京廣高鐵涿州東至邯鄲東各中間站)共發送旅客25.96萬人。…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责任编辑:admin)

社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