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皮影也能表现清明节气?成博300余件精品上海开展

时间: 2023-04-06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诗人吴惟信的诗句,向人们描述了这样一番清明的景象,梨花风起宣告着清明节气的到来,城里的人半数都出来春游踏青。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微风的拂面,都可见清明时节使人流连忘返的愉悦氛围。

  上海大学博物馆的“灯影中国:广宇长宙中的生活与想象”特展里,恰好有名为“清明节”的板块,那些清代至民国的皮影制成的花鸟鱼虫、山石树木、少女与桥亭,构建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暮春图像,呈现出清明时节草木繁茂、人们出门踏青的景象。皮影展品甚至暗藏机关,展示了气候变化。

  这一展览由上海大学博物馆(海派文化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联合策划举办,展出了成博收藏的近20个省市的300余件皮影,“清明节”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中秋、元宵、冬至等岁时节令、传统节日的场景。这些精美的皮影艺术品雕刻细腻、造型独特,似乎定格了岁月,将古时传统的节气节日的民俗活动,穿越了时间传递到后人的眼中。

  “在此次展览中,我们展示了5个有代表性的时令节庆场景。皮影不仅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也与当下人们的思想息息相关。”上海大学博物馆馆员,在本次展览中主要负责宣传工作的牛梦沉,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皮影展品清明节的故事,以及皮影艺术里蕴藏着工匠的智慧和想象力。

  色彩斑斓的花卉,飞翔在上空的小鸟,造型独特的山石树木,身穿华服的少女,正在走向桥梁上的亭台……细看此次展览的“清明节”板块,能看到数十件皮影艺术品的组合,共同构建出了春和景明的动人景象。而这些展品,来自青海、四川、甘肃、陕西、辽宁、重庆等不同的地域。

  “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又与农事活动紧密结合。在中国人的认知中,它既是祭祀祖先、悼念亡人的日子,也是踏青、享受春天的节日。”牛梦沉说,之所以会选择这样的主题呈现,也是因为想用具有贴近性的节日和节气的主题,与观众的生活相联系。

  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走进各地热闹的集会之中,皮影往往能占据一方舞台。借用光影的变化和色彩形象,在皮影艺人操纵之下,由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搭配幕布和曲调,在戏台上唱尽人生百态。因此,皮影艺术在民俗及地方历史文化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通过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展陈,观众得以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关联。譬如在“清明节”的板块,就能看到皮影文物上承载的中国人的世界观。

  “我们在寻找展品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展品与清明相关,它完美体现了当时皮影艺人对于节气演变、时光流逝、气候变化的一种思考。”牛梦沉说。细看展柜中左下角的一件皮影展品,红色的石头上生长出黄绿色的树枝和红色的花朵。“其实树枝是双层的,树枝和石头的连接处有一个轴承。当它在皮影剧目表演中,要体现时间流逝、季节变化的时候,那石头上带着花的树枝就会往下倒,意思就是花落了,只剩了一层的光秃秃的树枝。”

  牛梦沉介绍,展览的第一章节“广宇万象”展示了中国18个省市的具有代表性的皮影,呈现皮影艺术在地域上的地方感和差异性。此外,5场观众耳熟能详的戏剧场景,探讨了各地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访中,她特别说到了成都皮影,其被誉为南影“魁首”,这意指中国南方皮影以成都皮影的艺术造诣为首。

  “在我看来,成都皮影的一个特色就是单件的器型偏大。如果跟西北的皮影对比,明显能感受到成都皮影的单件体积是对方的1.5倍以上。成都皮影的雕刻非常精致,人物的衣服上通常都会有花草、祥云之类的纹样。”

  此外,成都皮影的人物服饰配件特别多,就像如今流行的“换装游戏”一般。“我记得在《三国演义》的剧目场景展示中,刘关张三人的头饰和服饰都有机关可以拆卸。“人物在不同的故事背景中,要去做不同事情的时候,其衣装帽服就可以产生变化,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换装娃娃一样,你可以给它套上适合的造型,这也非常有特色。”

  为抢救传统民间艺术,成都博物馆在20年前启动了皮影征集,是目前藏品数量最多、年代最久、种类最全的皮影收藏博物馆。而此次展览展出的300余件皮影,正是从成都博物馆30多万件藏品中遴选而来。这批皮影展品来自全国,让观众得以欣赏到陕西、河北、湖北、四川、甘肃等不同地域特色和艺术流派,风格迥异又精彩纷呈的皮影艺术。

  在展览的元宵主题展品中,来自全国各地不同流派、几十件雕刻着花灯的皮影,似乎能看到古时元宵赏灯的热闹场景;有关春节的展柜中,十二生肖的皮影陈列其中,生动又有趣;还有皮影呈现的古人拜月的场景,将人拉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思之中……当人们从这些节日的场景中走过,也可见在中国人的悠久岁月中,每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气,都有皮影的出现和参与。

  “皮影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种艺术形式可能伴随着我们的祖辈的成长,但如今能看到的皮影表演已经不多。”牛梦沉表示,当初想到用皮影文物中与时令节庆相关的场景展示,打造“年年有戏”的板块,也是展览中的一大亮点。“我们想通过适当的展示方式来拉近皮影和当代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让他们了解到中国非遗特别是皮影这项艺术,它和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皮影之美,观众也能对非遗产生更多的兴趣。”

  皮影艺术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覆盖地域之广、时间之长、流派之众、剧目之繁多令人赞叹。在岁月的流转之中,在娱乐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到底该如何将这一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的文艺作品传递给更为年轻的观众呢?牛梦沉透露,其实在筹备展览之时,策展团队也在不断叩问,皮影独特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皮影艺术可以传承至今,说明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以这样的姿态而存在。”牛梦沉说,虽然皮影的历史极为悠久,具有极强的民族特色,更凝聚了皮影手艺人的匠心巧思,“我们想表达的是,皮影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在中国灿若星辰、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皮影艺术无疑也是其中的一颗明星,其传承数千年而不朽,至今仍能唤起人们的乡愁和儿时记忆,更折射出多彩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下一篇:没有了

社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