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有关开卷未必有益的事例发生了什么?

时间: 2023-01-27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1962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主席的69岁生日,与往常一样,他并没有大办庆祝,甚至如果不是工作人员提醒,毛主席几乎都要忘了这天是自己生日。

  随后,毛主席便让厨师师傅简单的炒了几个菜,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吃了一顿家常饭。而在吃完饭后,毛主席便坐回了书桌前,工作人员知道,主席要开始工作了,便准备离开,好给主席一个安静的环境。

  但就在这时,毛主席突然叫住了工作人员,让他们帮忙找一张白纸来,在工作人员找纸的时候,毛主席也研起了墨。一切都准备好后,毛主席手起笔落,手法如游龙走凤,不一会儿,一首七律诗跃然纸上。

  该诗气势磅礴,也是毛主席诗词作品中,唯一一首写于生日的作品。那么为何毛主席一反常态,在生日时写诗呢?这其实与当时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其一,中苏关系出现了变化。在50年代,苏联与中国是友好合作的好“伙伴”,但随着苏联当局奉行大党主义,以及大国主义,中苏关系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破裂。

  尤其是当苏联当局力图控制中国时,中苏关系便彻底恶化。因为一直以来,中国都坚持独立自主,反对苏联的干涉。这种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最终导致中苏分道扬镳,又“兄弟关系”恶化为“敌对关系”。

  中苏关系恶化之后,苏联开始从各个领域,向中国施压。政治上,苏联全面攻击我国的国家制度、经济建设和国家生活。经济上,苏联对中国采取制裁措施,撕毁经济合同,使中国许多重要经济项目,陷入瘫痪之中。

  在科技方面,苏联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废除众多科技合作项目。由于当时我国的科技还非常弱,所以很依赖苏联专家的帮助,以致于苏联专家一被撤,我国的科技项目很多都无法进行下去。

  军事方面,苏联则不断挑起边界纠纷。从1960年到1965年,苏联当局制造的边界事件,多达5000多起,边界问题实质上成为了,苏联当局向我国施加政治压力,以及军事压力的特殊手段。

  为了对我国进行打压,当印度在中印边境全线,向中国发起挑衅时,苏联发表了偏袒印度的声明,这无疑给印度当局“壮了胆”,印度遂对我国发起了进攻,直接威胁我国西部的安全。

  其二,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加大了反华力度。1961年8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指出,从中苏各自所表达的全球战略观点看,中国似乎更具有“侵略性”,威胁着美国的利益。

  因此美国当局继续唆使蒋介石集团,在东南沿海进行骚扰活动。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并加强了对中国领空领海的侵袭。

  此时,其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对付来自“共产主义的威胁”,他们纷纷依靠自己的“大哥”美国,因此这些国家大力参与美国组织的地区性冷战集团,将自己置于这些集团的保护之下。

  由此,当美国拼命反华的时候,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敌视、反对我国,他们支持台湾蒋介石集团,对新中国进行战略包围,还专门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

  可以说,在60年代,我国的地缘政治环境,非常险恶,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来封锁新中国,甚至军事威胁新中国。

  面对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毛主席始终泰然自若,甚至对两个超级大国直接说“不”。毛主席是如何说“不”的呢?就是写诗。

  1962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主席的生日,他对自己的生日向来漠然,这次也是一样,所以要不是有工作人员提醒,他都要忘了自己的生日了。这天,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准备了家常便饭,与工作人员一起吃。毛主席把长寿面吃完后,便算是过了自己的生日。

  或许是想到了新中国此时此刻面对着的,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挑战,毛主席过完生日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去工作,而是要来了笔和纸,写了一首诗:《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整首诗用白话来翻译,就是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落下来的雪片就像那柳絮纷纷飘扬。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地面上万千朵花都凋谢了。

  梦里的寒流急速翻涌着,从高空滚滚袭来,使周围都充满了肃杀之气,但此时却有一股暖气,在大地上舒展开了,微微向上吹动着,融化那翻滚的寒气。面对那虎视眈眈的虎豹熊罴,中华的英雄豪杰们志不可改,气不可夺。

  在这漫天飞扬的大雪中,喜欢挑战漫天冰雪的梅花无惧严寒、欢喜得很,冻死的永远只会是那些软弱的、肮脏的苍蝇罢了!

  这首诗描绘出了国际范围内,反动派无比猖獗,国际斗争严峻的形势。但毛主席随即笔锋一转,用比兴象征等写作手法,表明反动派根本不足为惧。

  毛主席用“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以及“冻死苍蝇未足奇”几句来说明,尽管此时反华势力非常猖獗,但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不甘被奴役的人民的斗争热情不断高涨,大好形势就要到来。

  很明显,整首诗就是对甚嚣尘上、鼓噪一时的反华势力的反击,以及表明共产党人绝不会对任何豺狼虎豹低头的态度。

  《七律·冬云》这首诗用词平易近人,看似直白,但细细读来,内里却气象万千,这首诗完全就是毛主席的心志表达,他向来是不惧怕与天斗、与地斗、与己斗,与坏人斗的。

  同时,这首诗也是全国人民的态度,那些反华势力不明白,中国人面对压迫时,向来不会屈服,毕竟这片土地上的人早在几千年前,就能够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非常具有反抗精神的话语。

  若是反动势力翻看新中国的历史,就不会轻易围剿新中国。因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遇到了很多的困难,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抗美援朝,面对美军,志愿军基本上不占优势,但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最终这个国家浴血重生。

  毛主席以诗明志,但并非流于纸面,主席一向秉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因此他很快就当前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做好了考虑。

  早在60年代初,毛主席便认识到,中国人的腰板想要硬起来,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先进武器。用张爱萍将军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再穷,也必须要有一根‘打狗棍’”!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提出了“三线建设”,建设安全的战略大后方,做到即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这个“战略大后方”也打不乱、炸不哭,成为能够长期支持战争的牢固的后方几滴。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防御手段,防止将来战争来临后,把好不容易发展起来那点工业化家底,给打烂了。于是在中央的号召下,新中国的工业就从上海、江苏等沿海一带,往内地西南大后方迁移。

  虽然后来大的战争没有打起来,但是当时的“三线建设”,无疑是使中国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在客观上促使新中国第一次对西部进行开放,可以说,这为西部地区在后来的开发与发展中,打下了基础,减少了困难。

  品读这首《七律·冬云》,总是不免会让人想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毛主席的豪迈,与这句诗的刻画何其相似!

  毛主席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七律·冬云》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是毛主席“战斗”的反映。

  正如两度访华的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写的那样:“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事实也正是如此,面对极其严峻的挑战,毛主席老当益壮,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不惧任何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可贵的斗争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责任编辑:admin)

社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