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

桃花源记续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时间: 2023-01-25 作者:admin 来源:互联网 点击: 1563 次

  6小时首次全本演绎的上线届“荷花奖”终评的民族舞剧《红楼梦》、红楼梦中人重聚的“永远的红楼梦——87版《红楼梦》35周年纪念音乐会”……

  百读不厌是“红楼”。自2022年9月开始,三部不同艺术门类而同题材的演出相继登上演艺大世界舞台,让无数红迷和观众在一场场视听盛宴中,体验“满纸荒唐言”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2022年9月1日至9月4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品的话剧《红楼梦》首登上海大剧院舞台,盛极、悲极的“红楼一梦”在画卷式的舞美呈现中娓娓道来。

  该剧首次全本演绎红楼群像,把120回的内容浓缩进六小时内,可见编排难度之大。全剧由上部“风月繁华”和下部“食尽鸟归”组成,黛玉进府、太虚幻境、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等经典场景一一重现,将红楼梦境在繁华极盛、富贵涌动和悲凉惶恐之中徐徐展开。编剧基于原着,综合、浓缩和重组故事情节,并以当代人的思维来做出读解,与观众之间产生沟通和共鸣。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既是故事结局,也是上话版《红楼梦》舞台的主基调,实现了古典人物神韵与现代舞台美学的精巧融合。舞台上三面巨大的“白墙”随着剧情移动,打开就是大部分剧情发生的地点;合上后,舞台再次成了一块空白,意指“白茫茫大地”。极简又写意留白的舞台把大部分空间留给演员表演,再用铁质布景上镂空的《好了歌》、漫天飞舞的“落红”、富有江南特色的亭台桌椅等细节,巧妙点题“红楼”。

  剧中所有人物服饰以“无垢”为创作基调,在中国古典服饰的基础上加以现代简约的裁剪和设计。虽都是白色系,却又各不相同,有茶白、月白、牙白、缟色等等;同时根据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走向,再辅以朱砂、绛红、黛色、鸦青等色,并在下部“食尽鸟归”中增加黑色元素。清冷淡雅的人物形象与剧中贾府烈火烹油的泼天富贵形成鲜明对比,“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早已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有观众就表示:“好像在大观园里做了一天的梦。是我心目中迄今为止美得最干净、最极致、最完整的一版《红楼梦》了。”

  长达6小时的马拉松式演出,在一天内要看完上、下午两场,让部分观众有些望而却步。怎样才能让他们舒适自在地在剧院“泡”上一整天?上海大剧院早有安排,推出一系列“食色生香”的沉浸式体验,满足观众一站式看戏、吃喝、赏玩的需求。中午休息时,观众可以在大剧院八楼望星空宴会厅,尝尝“红楼梦中餐”文艺单人食。这是根据原着中提及的点心佳肴和美味羹汤设计出的4道菜品;渴了,点上一杯红楼特饮“宝玉也不容易——二爷的快乐水”山楂桂花酸梅汤;如果还有时间,可去艺术商店逛逛红楼主题的“文创雅玩”,或是去A+艺术空间的“道梦空间”主题展欣赏“东方舞台美学”。

  大幕开启。舞台右侧一把高背官帽椅,在清泠泠的灯光映照下显得阴沉冷峻;其斜后方幕布映着黑底白字的“红楼梦”。伴着哀婉凄切的乐声,十二名盛装女子手持花枝缓步上台,或将花插在瓶中,或是置放于几案、板凳、舞台等其他地方。

  这是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暖场演出“入梦”,每一场都是演员们依据当下感受所做的即兴表演。2022年12月3~4日,舞剧《红楼梦》在大剧院进行了2天3场演出。该剧在2021年10月作为“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之一在申城首演,收获超高口碑,豆瓣评分高达8.6分。本轮上海站巡演信息一经公布便引起极大关注,一票难求的“秒空”速度见证了它的火爆。

  舞剧版《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为主线,以原着为蓝本,对重要情节进行演绎,故事更为精简。叙事上体现传统章回体小说特色,包括《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舞段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串联成篇。

  该剧在舞台视觉上借鉴了明清古画的美学特质,采用大量声光电多媒体产生虚实变幻的效果。譬如如梦似幻的太虚幻境群舞后,十二金钗走向台前,巨大的白纱如水般倾泻而下,十二金钗判词挥毫其上。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融合,既渲染了气氛又达到交代人物的效果。

  十二金钗的形象获得高度还原。从服饰到妆容,就连耳环、眉型、衣服上的花纹都十分精致考究,舞台上的人物如同从工笔仕女图中徐徐走来。该剧以“花”为意象贯穿全剧,如十二金钗的云肩绣有对应的十二种花;由喜转悲的烟花转场预示了美好时光的易逝;而剧末又以白花逶地象征“天地白茫茫”。用“花”的绽放和凋零比喻离合悲欢,不着一字又尽显文心,展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东方气韵和东方智慧。

  因为是舞剧,全程无对白,编导以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舞蹈语言及剧场艺术来表现经典巨作背后的意境、意向与情感,需要演员们用极强的肢体表现力连缀情节、渲染氛围、塑造人物,营造出一个群芳争艳、如梦似幻的世界,戏剧张力十足。不可否认,对不熟悉《红楼梦》原着的观众来说,要想“细读”该剧或许会有一定难度,尤其出场人物众多,需要结合判词、着装和剧情才能加以辨认。但就像有观众评价的:“红迷回味故事剧情,舞迷欣赏舞美妆造,就算只是‘路人粉’,坐在剧场感受一场这么美的演出也值了!”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曲《枉凝眉》如诉如泣,把观众一下拉回35年前,记忆深处宝黛“木石前盟”的哀婉之情翻涌而上,不绝如缕。

  12月17日至18日,“永远的红楼梦——87版《红楼梦》35周年纪念音乐会”奏响上海文化广场。除《枉凝眉》外,《葬花吟》《红豆曲》《好了歌》等曲目在管弦乐、独唱、合唱以及混声合唱等多种形式下重新演绎。

  35年前,一群精诚之人带着一场红楼绮梦来到荧幕前,创造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35年后,由爱乐剧管·陕西大剧院出品的纪念音乐会特邀邓婕、欧阳奋强、袁玫等近20位87版主要演员登台亮相。演员张国立作为诵梦人鼎力助阵,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及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老年合唱艺术团共同演绎《红楼梦》那一首首经久不衰的旋律,见证与重温珍贵的回忆。

  “哎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聚光灯下,64岁的邓婕在时隔35年后,又扮起了王熙凤。她一头短发,一件浅绿长衫,光彩照人,依然是那个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邓婕登台和12位演员一起诵读了“黛玉进府”选段。这是《红楼梦》的重要章回,许多主要人物首次出场的“重头戏”,王熙凤就是其中之一。当87版《红楼梦》最后一集播完,坐在电视机前的那一代人也许不曾想到,35年后他们仍然想念大观园台前幕后的那些面孔。而纪念音乐会则将无数人魂牵梦萦的画面重现,还原大观园的盛世奇景。

  正式演出前,音乐会于2022年12月16日,以通气会形式与一众媒体见面。率先抵沪的演员代表欧阳奋强、高宏亮,剧组化妆师胡焰,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青年指挥家张诚杰等嘉宾亮相,与媒体分享这部作品及其纪念音乐会创排过程中的秘辛。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说不尽的缠绵纠葛、道不清的是非恩怨,让《红楼梦》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既敬畏、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正是有一代代人的守正创新,这部奇书才有了更多“打开方式”,让读者观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亲近经典,畅快淋漓地大梦一场。

(责任编辑:admin)

社会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新闻投稿 | 招贤纳士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